什么是放射性肠炎
放射性肠炎(radiation enteritis,RE)是由于盆腔、腹腔、腹膜后恶性肿瘤经放射线治疗后而引起的肠道损害,尤其是妇科肿瘤及前列腺肿瘤放疗常见的放射性损伤,可累及小肠、结肠和直肠,发生率为5%-17%,故又称为放射性直肠、结肠、小肠炎。
由于盆腔肿瘤放疗的病例较多,以女性较多见,男女比例约为1:9,本病的发生与每次治疗的放射线剂量、每疗程的放射线总量、病人的营养状态、是否有手术治疗及化疗有关。根据肠道遭受辐射剂量的大小、时间的长短、发病的缓急,一般将放射病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急性RE以放疗后短时间内出现腹泻、腹痛为特征,其症状一般在发生后3个月内恢复。慢性RE一般在放疗完成后18个月到5年后出现肠道症状,更长的潜伏期甚至有30年之久。
临床主要表现为便血、腹痛、腹泻、里急后重、肛门坠痛等。轻者症状常可以耐受,重者症状则持续很长时间,并伴慢性出血,最后可能发展为直肠狭窄或形成肠瘘。
根据射线来源放置在体内、外位置的不同又可分为外照射放射病和内照射放射病。临床上本病以累及直肠和乙状结肠多见,并以腹痛、腹泻、脓血便、肠道狭窄、肠梗阻、瘘管形成、低热为特征。
目前,放射性肠炎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内科治疗(营养支持、谷氨酰胺、粘膜保护剂、水杨酸类药物、益生菌制剂、高压氧治疗)以及外科的内镜和手术治疗等,但目前临床采取的各种治疗方式均不能获得满意的疗效。
粪菌移植的优势
粪菌移植(FMT)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用于多种肠道相关疾病的治疗,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易激综合征、顽固性便秘或腹泻、严重菌群失调、难治性肠道过敏、急慢性艰难梭菌感染(特别是复发性感染)、放射性肠炎、消化道感染性疾病等,甚至对肥胖、糖尿病(合并肠道疾病)、脂肪肝、代谢综合征等肠道菌群相关性疾病也能发挥作用。
正如“粪菌移植”这一学名所暗示的,真正发挥作用的不是粪便本身,而是其中的菌群。人体内拥有数量庞大的细菌,其总数可达人体细胞的十倍以上。一听到细菌,人们往往理解成有害物,但其实很多细菌起到的是维持人体健康的作用,一旦细菌的数量、比例、多态性发生了改变,人们的身体也会发生变化。
美国就曾有科学家提取出了生活习惯与体型并不相似的同卵双胞胎的菌群,移植到实验鼠体内,一段时间之后,实验鼠体型趋向菌群供体的体型发生变化,这一实验直观证明了菌群对宿主的影响。
放射性射线在杀伤人体内的癌细胞的同时,对人体的肠道菌群也有很强的杀伤作用。因此在进行完放疗之后,患者的肠道内菌群多样性也遭到了破坏,肠道菌群失调严重。
而粪菌移植通过将健康的肠道菌群移植到患者体内,在短时间内迅速完成正常肠道菌群的重建,从而恢复肠道菌群正常的生理功能,达到治疗放射性肠炎的目的,相比传统治疗手段,这一方法具有独特的优势。